阿勒泰马皮滑雪板的传承与革新
哈萨克族马皮滑雪板制作技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市哈萨克族牧民的一项传统工艺,用于制造冬季常用的交通工具——马皮滑雪板。这项技艺已被列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由斯兰别克·沙合什传承。
哈萨克族的马皮滑雪历史悠久,其滑雪板的制作技艺反映了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居民的手工艺文化。随着交通方式的变化及游牧转为定居的政策实施,这种古老的交通工具面临着逐渐消失的风险。
马皮滑雪板在制作上保持着传统风格,无论是形状、材料选择还是工艺技术。这种滑雪板的典型尺寸为长度1.6至1.8米,宽度10至15厘米,厚度约3厘米。为了适应不同身高的使用者,滑雪板的长度会相应调整:较高的使用者通常选择更长的滑雪板,而较矮的使用者则选用较短的型号。此外,滑雪板的宽度也有所区别,早期设计更注重稳定性,因此较宽;而现代滑雪板多用于追求速度的旅游行业,故相对较窄。其结构特点是前部较窄、后部加宽,头部略微上翘,上翘部分长度大约在25至30厘米之间。用于固定双脚的皮绳长约60厘米,宽1至2厘米,厚度约为1厘米。
材料的选择是制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确保了滑雪板的耐用性和性能表现。
马皮滑雪板,在哈萨克语中称为“察纳”,是一种传统的冬季运动器材。其原材料的选择十分讲究,通常选用离树皮较近的杨木或松木部分,以确保制成的滑雪板不易变形。其中,白松木由于其轻便和结实的特性,成为首选材料。相比其他如牛犊皮等毛皮滑雪板,马皮滑雪板的性能更加优异。这一优势源自于马腿毛的独特生长方式:向下生长,当踏入泥沼或深雪时会产生阻力,而取出时则变得顺滑,减少了摩擦力。基于此特性,将马皮固定在滑雪板上,使得滑雪时更加顺畅且速度更快;上坡时则能提供额外的抓地力,防止打滑。
对于马皮的选择,通常采用冬季宰杀的年龄在5到10岁之间的马匹腿部皮肤,因为此时马皮厚度适中且毛发较长,更适合制作高质量的滑雪板。每副滑雪板一般使用一整块马皮,确保了整体性和耐用性。若遇特殊情况下需要拼接多块马皮,则需保证所有皮块均来自相同年龄段的马匹,以避免因材质差异导致滑雪过程中出现偏离或不稳定的情况。此外,用于固定马皮到滑雪板上的钉子是由一种坚硬并具有防锈功能的枣红色灌木(在哈萨克语中被称为“热日海斯”)制成,进一步增强了产品的耐用度和可靠性。
制造滑雪板是一个涉及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融合过程,其核心步骤包括木材的预处理、结构塑造、以及马皮的固定。
选择高质量的木材是制作滑雪板的基础。木材需经过充分晒干,以保证其在后续加工过程中的稳定性和耐用性。随后,将干燥后的木材一分为二,并进一步修整形成条状,为后续的弯曲处理打下基础。
为了使滑雪板的前端能够自然翘起,传统的方法是利用羊粪堆的发酵作用使木板柔软,或者使用沸水烫软后再用模具固定形状,待冷却后定型。这一过程对于滑雪板的性能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滑行时的稳定性和操作性。
接下来,在木板两侧精确地钻出四个直径为1厘米的孔洞,这些孔洞之间的距离保持在6至8厘米之间,以便于之后安装绑脚带。此外,还需在雪板底部沿纵向孔洞间挖出凹槽,用于穿过绑脚的皮条。
绑定系统的设置是确保滑雪者与滑雪板紧密连接的关键。古时候使用的是经过特殊处理的皮绳来捆绑马皮,而现代则多采用钉子进行固定。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必须保证马毛的方向朝后,这样可以在前进时顺茬,而在上坡时逆茬,从而提供更好的抓地力和控制性。
整个制作流程不仅体现了对古老技艺的传承,也展示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通过这种方式制作的滑雪板不仅具有实用价值,同时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
2009年9月11日,第二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发布,其中收录了哈萨克族马皮滑雪板制作技艺。斯特乡拉斯特村的哈萨克族居民斯兰别克·沙合什作为该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其家族自四代以前便从事木工行业。从15岁起,斯兰别克便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并掌握了马皮滑雪板的制作技巧。至今他已经培养出两位徒弟,同时他的孩子和邻居们的子女也积极参与到这项传统工艺的学习与传承之中。
2006年1月16日,《阿勒泰宣言》正式发布,并召开了“中国·新疆·阿勒泰是人类化学最早起源地”新闻发布会。《阿勒泰宣言》倡议为保护古老的滑雪文化,将每年1月16日定为“人类滑雪起源地纪念日”。通过举办冰雪节、滑雪节、古老滑雪邀请赛等多种活动和比赛,阿勒泰市让包括哈萨克族马皮滑雪板在内的传统滑雪运动焕发新生。此外,2016年成立的“阿勒泰古老滑雪队”致力于这些传统滑雪运动的传承与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古老滑雪文化的弘扬和保护。博物馆和展览也收藏并展示了相关实物,如在北京奥运博物馆展出了毛皮滑雪板及相关装备,并在多个重要展览中展示传统马匹滑雪板,以增强公众对这一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解。
编辑:文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