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时节:春的终章,夏的序曲

发布时间:2024-12-19 13:36    来源:北方新闻网    点击:

谷雨,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标志着春季的结束。这一节气的名称来源于播谷降雨的含义,源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这表明谷雨时节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

谷雨时节:春的终章,夏的序曲(图1)

每年的4月19日至21日,当太阳到达黄经30度时,即为谷雨。这一时期,气温迅速升高,降水量增加。在中国南方,除了华南北部和西部部分地区外,平均气温可达20℃左右,比中旬增高2℃以上。局地雷暴、冰雹、龙卷等灾害性天气频发,需加强防范工作。


从农业角度来看,4月是一个重要的月份。在谷雨时节,中国各地春耕春播进入关键阶段,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谷雨时节:春的终章,夏的序曲(图2)

谷雨节气分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呜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任降于桑。”谷雨花信依次为一候牡丹、二候荼蘼和三候楝花。其中,牡丹也被称为“谷雨花”,是以节气命名的花。在民间流传着多种与谷雨相关的习俗,如饮谷雨茶、观赏谷雨花和参与荻谷地的活动。


喝谷雨茶

相传,在谷雨时节采摘的新茶具有清火、祛邪及明目的功效。因此,南方一些地区有谷雨摘茶的习俗。当地人会前往茶山或茶园,在悠扬的茶歌声中采摘新茶,体验这一传统活动带来的愉悦。


看谷雨花

据清代顾禄在《清嘉录》中的记载:“神祠别馆筑商人,谷雨看花局一新。不信相逢无国色,锦棚只护玉楼春。”“谷雨过三天,园里看牡丹。”由此可见,在谷雨期间正值牡丹盛开之际。至今,山东、河南和四川等地仍保留着“谷雨三朝看牡丹”的传统:每到谷雨时节,各地会举办“牡丹花会”,人们徜徉在花海中,感受春天的气息和生活的美好。

谷雨时节:春的终章,夏的序曲(图3)

荻谷地(走谷雨)

还有一些地方会在谷雨时节进行名为“荻谷地”的活动,即“走谷雨”。这项活动通常包括踏青、郊游等形式,旨在庆祝春天的到来和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在北方某些地区,至今仍然盛行一种称为“走谷雨”的传统风俗。在这一特定的日子里,年轻女性会走访亲友,相互探访,交流往昔与近况。山西和陕西等地还有一种特殊的民间习惯,即“谷雨贴”。在谷雨节气的前后,当地居民一方面忙于田间除虫工作,另一方面则会贴上寓意驱邪纳福的“谷雨贴”。此外,有句民谚说:“雨前香椿嫩如丝”,因此,在这些地区的人们也有在谷雨时节食用香椿的习惯。此时正值香椿新芽生长之际,其味道鲜美可口,人们会采摘后通过炒制、拌食、焯水或煮汤等多种方式享用。


祭祀活动

自汉代以来,清明祭黄帝、谷雨祭仓颉已成为流传千年的民间传统。《淮南子》与《山海经》记载显示,黄帝曾在春末夏初宣布仓颉创造文字的成功,并伴随着一场谷子雨。仓颉去世后被安葬于他的故乡——白水县史官镇北侧,其墓地入口处刻有一副对联,表达了对他贡献的认可以及对其精神永恒传承的敬意。每年的谷雨时节,陕西省白水县都会如期举行纪念仓颉的文化节庆活动。


谷雨时节:春的终章,夏的序曲(图4)

谷雨节气对于渔民而言,是一年中极为关键的时节。在这个时期,海水温度上升,各类鱼类游至浅海区域,为渔业活动提供了极佳的时机。为了确保出海安全并满载而归,谷雨当天,渔民会举行隆重的海祭仪式,祈求海神庇佑其航行顺利。因此,谷雨节也被称为“壮行节”,象征着渔民勇敢出海、平安归来。在中国北方沿海一带,这一传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每到此时,渔民们会携带供品前往海神庙和娘娘庙进行祭祀活动,以期获得神灵的保护。至今,在胶东荣成地区仍保留着这一习俗。


谷雨期间还有食用香椿的传统习惯。由于谷雨前后正值香椿成熟季节,此时的香椿不仅口感鲜美且营养价值高,因而备受推崇。人们常用“雨前香椿嫩如丝”来形容其独特风味。这种食材通常与鸡蛋搭配烹饪,制成美味可口的香椿炒蛋。


从养生角度来看,谷雨处于春夏交替之际,气温变化较大且降水增多。因此,在此期间应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增强体质,为即将到来的夏季做好充分准备。通过合理饮食及适当锻炼,可以有效提升身体免疫力,促进健康状态的维持与发展。


起居与防护

在生活起居方面,应遵循早睡早起的原则,确保充足的睡眠时间,以有效避免春季常见的疲劳感,即所谓的“春困”。此外,随着谷雨节气的到来,气温迅速回升,但昼夜温差依然显著,因此,早晚出行时应适当增添衣物,采取“春捂”策略以防寒。换季时,建议采用厚薄衣物搭配的方式,使着装过渡更为自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谷雨前后应加强对关节部位的保暖,尤其是裸露部位,以防湿邪侵袭。同时,应避免长时间居住在潮湿环境中,以及穿着未干透的衣物。


过敏防护与运动

对于花粉过敏者而言,此时期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时间,并佩戴专用口罩以阻挡致敏花粉。选择长袖衣物也能有效减少花粉接触皮肤的机会。在运动方面,推荐进行轻柔舒缓的运动项目,如太极拳或慢跑等,这些活动有助于活动关节、舒展肢体,促进气血流通和阳气升发。


饮食建议

饮食方面应以清淡为主,推荐饮用赤豆汤、绿豆汤及绿茶等饮品,以预防体内积热。同时,应避免食用狗肉、羊肉、麻辣火锅等性质偏热的食物。


编辑:文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