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权益投资能力 基金公司升级改造投研体系
(原标题:提高权益投资能力 基金公司升级改造投研体系 )
来源:中国基金报
原标题:提高权益投资能力 基金公司升级改造投研体系?
明星基金经理挂帅的爆款基金频出,公募密集布局三年定开权益基金,多家公募拉长主动基金考核期限……随着优秀权益基金长期业绩的释放,公募权益管理能力备受投资者的追捧。
围绕提升权益投资能力,今年以来不论是权益管理规模超千亿的大型公募,还是权益规模仅几十亿的中小型基金公司,都在致力于改造和升级投研体系,以打造更好的投资业绩,匹配基金管理规模和业绩的平衡发展。
百亿级公募:
规模扩张推动投研体系升级
2017年以来,主动管理能力较强的公募市场影响力愈发凸显,不少中型公募也以打造自身主动管理能力为核心,升级和改造公司的投研体系。
北京一家中型公募权益基金经理表示,从基金经理的主动管理能力来讲,他在管理30亿元以下规模的基金时,可以通过持有相对确定性的个股、较快的交易获得不错的投资收益,但目前管理规模超过了百亿,就需要配置消费、新兴、金融、地产等大类的研究员来加强团队协作,同时,通过降低换手率、关注细分行业机会而非个股机会来获得超额收益。“规模在30亿元以下时,基金经理可以采取‘个体户’方式管理,随着基金规模不断增长,基金公司必须以团队的方式来拓展基金经理的管理边界,所以,中型公募向大型公募转变时,必须对投研体系做出系统的升级和改造。”
针对管理规模不断扩张,部分公司在拓展基金经理能力边界和升级投研体系方面做出了比较成熟的探索。
北京一家权益规模超百亿的公募基金高管表示,今年以来公司陆续成立了十几个风格互补、深度研究的投研小组,通过小组内外的充分交流以及研究部的交叉验证,整体提升了公司的主动管理能力。
据他介绍,调整后的投研体系有四个特点:一是公司投委会不对投研小组有太多干涉,投研的具体决策下沉到投研小组;二是不同背景、不同研究领域的研究员和基金经理搭配,形成风格互补、研究全面、深度沟通的投研小组,小组成员间取长补短,共同考核,增强对证券投资的深入研究;三是投研小组对股市各个行业进行筛查探讨,十多个小组基本覆盖全市场各类观点,通过充分交流强化研究的深入;四是在投研小组基础上,公司研究部再对重仓股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投研小组和研究部两个层面的交叉验证,提升投资成功的概率和相对确定性。
“我们致力于通过深度研究去创造超额收益,获取市场的阿尔法,只要研究透了公司,在股市大幅波动中基金经理就会有持股信心,拿得住股票,用深度研究解决投资中的波动问题。”他说,在公司投研体系大调整后,一大批优秀的基金经理快速成长,基金业绩都出现明显的改善,为投研团队打造长期业绩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千亿级公募:
大力拓展指数基金产品线
百亿权益公募有投研体系升级改造的压力,而千亿级权益规模的大型公募在权益管理能力上则更加注重指数基金的发展。
无论是嘉实基金推出Super ETF品牌,华夏基金布局创蓝筹、创成长ETF产品,还是易方达基金的指数产品降费举措,今年以来头部公募都在强化被动指数基金方面的竞争力。
北京一家大型公募高管认为,头部基金公司今年加大指数基金布局,是因为都看到了指数投资领域的长期机会,头部公司各有不同的服务方式和客户定位,指数投资仍大有可为;对比海外市场,国内指数市场不论规模还是占比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嘉实基金总经理经雷也曾经撰文指出,从供给端来看,资产管理行业将呈现出“纺锤型”结构趋势:具有规模优势的大型资产管理机构可以发展成为平台型公司,而规模较小的资管机构可以以“精品”取胜;从需求端的客户来看,投资者变得更加聪明。
经雷称,“嘉实基金推出的Super ETF品牌,其最大的特色正是不再是由传统因子驱动,而全部是基于思想而驱动。需要不断尝试的是把各类思想汇聚起来。譬如,价值投资、基本面价值、护城河理论、GARP投资等都可以是嘉实基金Super ETF的思想来源。”
中小型公募:
提升细分领域竞争力
除了头部公募致力于拓展权益管理能力外,部分中小型公募也凭借产品中小规模的特点提升投资收益,力争打造精品。
北京一家中型公募副总经理表示,大型公募管理规模和权益基金规模越来越大,市场整体表现就越来越接近大盘指数,业绩表现回归均值,不断趋于平庸,在权益投资上追求纯贝塔或Smart Beta就成为这些公司的必然选项,而这也为中小公司走“精品”策略、发挥自身投研特色提供了空间。
在他看来,在各项资源逐渐向头部公司集中的情况下,中小公司则需要重点构建和落实投研体系建设,以细分领域突出的投资业绩来走“精品”路线。他所在公募将通过人才培养和体系建设,细化投资流程,完善投资体系,加强研究对投资的支持力度,以业绩带动规模发展。
具体做法上,他介绍,一是组织跨部门的行业小组,以宏观策略为导向把握上下游产业传导规律,提高研究的前瞻性;二是加强行业研究员之间的互动,通过宏观指标预测行业发展及产业链投资机会;三是根据基金经理研究背景和个人兴趣,要求基金经理指导、参与所有研究工作。
“我们鼓励小组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加强基金经理、研究员之间的投研成果转化能力,提高研究投资水平,在细分领域提升投研竞争力,争取未来在资管市场有一席之地。”他说。
编辑: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