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传统魅力,传承非遗文化,让匠心手艺人不做“箍”勇者

发布时间:2024-11-02 16:35    来源:北方新闻网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箍桶非遗文化实践活动在逍林初级中学举行。在这一天的下午,来自宁波财经学院的小团队和中学的学生们一起合作,在箍桶非遗文化传承基地共同领略了这一古老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

孟祝君老师在给同学们上课

箍桶,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非遗文化,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和勤劳。活动现场,技艺精湛的箍桶手艺人,孟祝君师傅展示了从用木工锯分割木料、起槽推缝、据板取料、推刨、上箍口紧箍、锯齐桶底,做好桶边。而在课堂之外,还需让桶底桶帮结合处塞紧麻丝油灰。孟老师告诉我们,箍桶的木板一定要晒干,不然在圈桶时容易松开散架。最后一步是擦桐油,上漆、涂金或绘画。

简单来说,这一过程是由选材、下料、拼接、箍紧到打磨等基础步骤组成。一个用心制造的箍桶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而精细的制作工序。小型果盘类,熟练的匠人在半天就可以完成,而一些大件器物则需要十天左右的精心打磨。箍桶的每一个环节都饱含着孟老师的心血与专注,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传统手工艺的博大精深。

学生在刨木头

箍桶技艺是传统72种老手艺之一。在一出传统老戏《箍桶记》中有段谜一般的猜桶名唱段:“天亮要箍天亮桶;还有晏昼午时桶;日落西山黄昏桶;半夜三更要紧桶;要箍有盖无底桶;要箍有底无盖桶;直笼桶,两只耳翘耸耸;恩恩爱爱夫妻桶;奇怪桶,一根尾巴通天空,一根横档上当中,上头一记松,下头扑弄通,拎拎起来满桶桶;外国金边桶,无盖无底两头空,团团圈圈是小洞,一个皇帝坐当中。”可见箍桶的种类很多,且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人们物质生活保障的重要一环。

这项技艺可以追溯到农耕社会时期,木桶因取材方便,制作工艺相对简单且耐用的特点,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容器。从最初简单的盛水、储粮木桶,到逐渐运用在洗浴、酿酒等各种不同用途的多样式木桶。这项箍桶技艺在20世纪80年代前不断地完善和精细化。那时,我国民间有许多木匠行业的手艺人,既有坐店堂的箍桶匠,也有镇上流动的匠人。他们挑着担子,走街窜巷,吆喝着:“箍桶哟,箍桶!”。那时候木匠还有较细的分工,会造房子的称“大木”,能做家具的是“小木”,专做农具的称“春作”,而单做圆木生活的叫“圆木”,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箍桶”。

而在80年代之后,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和现代新型科技材料的运用,塑料、金属等制成的器物以低廉的价格、便捷的使用方式等等迅速占领市场高地。箍桶技艺仿佛在一夜之间衰颓下去,它被使用次数在不断地减少。一些箍桶师傅也离开了这个手艺,另寻他路。箍桶这个历史悠久的繁复手艺也在生活中渐渐绝迹。

“圆木”是木匠行业的一个分支。我们的非遗传承人孟老师就是一名圆木师傅。我们在更深入的采访后了解到,孟师傅他从事代课老师、手工技艺行业数十年有余。从上世纪76年初中毕业15岁,去小学做代课老师,教同学们算术,也就是现在的数学。而后在外公和舅舅的影响下,76年底去学习做箍桶,一直做到28岁;木工行业,一直做到54岁。后来两个行业都做,58岁进入学校与学生们互动上课,想将这门技术传承下去。

28岁的孟祝君

     

学习后成品展示

此次参观活动不仅是一次视觉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停下脚步,感受传统非遗文化的魅力,激发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相信通过这样的活动,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非遗文化的队伍中来,让这些珍贵的传统技艺得以传承和发扬。

在这堂课结束后,孟老师在接受采访时对孩子们说到,见到你们非常高兴!希望通过箍桶技艺课,让传统的箍桶技艺代代传承。技艺是虚无的,因为它藏于匠人之手,匿于茧痕之间;技艺又是永恒的,因为总有一群人矢志不渝,守护其传承。在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类似的活动,让非遗文化走进大众生活,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编辑:文墨

【返回列表】